#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串讲整理 2023 Note by [@Maxwell Jay](https://github.com/MaxwellJay256), 2023.12, version 1.1 根据串讲回放手动书写。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导出为 PDF 文件方便阅读。 > 论述题,要既有论点,还有论述! # 0 导论 ###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 3 个基本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1-3 章)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5 章) 3. **科学社会主义**(6-7 章) ###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直接的理论来源 -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1. 辩证唯物主义 2. 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 科学性 2. 人民性 3. 实践性 4. 发展性 -> 一句话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1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1.1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一、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 2 大类现象: 1. **物质现象** 2. **精神现象** 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也是 2 大类: 1. **认识世界** 2. **改造世界** 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必定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 物质的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 ####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 2 种状态: 1.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2.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 (三)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1.2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 和 **发展**。 ####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即 1. **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 2. **量变质变规律**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 和 **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 2 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 - **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 - **同一性**。 -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 2 个方面的含义: 1.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 **对抗性矛盾** 和 **非对抗性矛盾** 2 种基本形式。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过程和趋势,表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 (一)量变质变规律 -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2.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渐进性和飞跃性** 的统一。 ####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肯定 -> 否定 -> 否定之否定)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前进性与曲折性** 的统一。 ### 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1.3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一、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 (一)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二)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 二、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 2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2.1 实践与认识 ###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他强调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一)实践的本质 ####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在 4 个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2. 此外,还表现在实践为认识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3. 更重要的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 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一)认识的本质 #### (二)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 **感性认识** 能动地飞跃到 **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的联系为内容,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 (三)从认识到实践 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 ## 2.2 真理与价值 ###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 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 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 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 3. 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业已达到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真理的绝对性的起点。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 (三)真理与谬误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 ####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按照主体的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 #### (一)价值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的 4 个基本特性(也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1. 主体性 2. 客观性 3. 多维性 4. 社会历史性 ####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 (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 2.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它们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 一、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三、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 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3.1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前提。 #### (一)两种根本的对立的历史观 ####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 **物质生产方式**。 ####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1.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2.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三、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 四、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 五、文明及其多样性 ## 3.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矛盾:基本矛盾、非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 (二)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 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注: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二)阶级社会中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3.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3.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 # 4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4.1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 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 和 **价值** 2 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在商品经济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 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反之,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 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 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生产者,生产商品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耗费较多,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结果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 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1.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时,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 **阻碍技术进步**。 在市场竞争中,率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有利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而使另一部分生产条件较差的生产者蒙受损失甚至破产。 ###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四、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 4.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1.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 **直接目的** 和 **决定性动机**: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 **不变资本** 与 **可变资本**。 1.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2. **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 $$ W = c + v + m $$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 m' = \frac{m}{v} $$ ####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 和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4.3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1. 政治上层建筑(集中体现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 观念上层建筑(主要体现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 5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5.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的形成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原因: 1.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 2.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垄断组织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3.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全部包下来。 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都存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由 **工业垄断资本** 和 **银行垄断资本** 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这在客观上推动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发展,并进而向**国际垄断资本**扩展,以谋求高额垄断利润。 ####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 (三)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 生产全球化 2. 贸易全球化 3. 金融全球化 ####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与组织保障**。 ####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5.2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 #### (一)变化的主要表现 #### (二)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 1.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 **根本推动力量**。 2.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 **重要力量**。 3.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 **重要影响**。 4.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发生变化起到了 **重要作用**。 ### 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 ### 三、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5.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 ###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 # 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6.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 3 个阶段,到 19 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 19 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中,以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的原因: 1.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 2. 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 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 5. 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6. 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 ###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 (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 **列宁**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帝国主义的深刻矛盾,以及帝国主义统治的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三)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实践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 3 个时期: 1.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2.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3.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 (四)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 三、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 6.2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 2. **无产阶级** 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 **无产阶级革命** 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目的。 4. 要在 **生产资料公有制** 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 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 **按劳分配原则**。 6. 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 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 **无产阶级政党** 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10. **共产主义** 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6.3 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其建设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长期过程。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具有历史长期性。 原因: 1.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很长时间。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制约**。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3.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攻方式从武力转变为“和平演变”,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尽快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 4.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 7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7.1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 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原则:(一)(二)(三)(四) ####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对未来社会特点作出预见。 ####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二)(三) ####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 **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 **根本特征**。 ## 7.2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 (二)实现共产主义上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 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 ###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充满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 #### (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7.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从 **时间**、**层次** 和 **范围** 3 个维度: 1. 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 **最终理想** 与 **阶段性理想** 的关系。 2. 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 **最高纲领** 与 **最低纲领** 的关系。 3. 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 **全人类共同理想** 与 **全体中国人民理想** 的关系。 ### 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