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原串讲大纲 V1.0 本文是 2023.12.2 日晚马原串讲大纲整理 By [@longlin](https://github.com/longlin10086) ## 导论 ### 1. 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科学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P2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 ###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始人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 > 一句话概括:**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1.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 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也是两大类,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我们认识和看待着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 >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 物质的存在方式(P30) > 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重复) >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形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辩证统一体现在: > >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补): > > -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到**能动作用**。 > >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补): > >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2.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变化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 > > 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 -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 > -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 矛盾的基本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的矛盾,还有非对抗性的矛盾。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辅相成。 > > -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 -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同一性要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这两者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的动力。 > >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状态、过程和趋势,表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 量变质变规律(P48) >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的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当中的**连续性**。 > >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它都有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 >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 > - 量变和质变还是相互渗透的。 > > -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当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 -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 >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的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否定之否定规律 >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的方面,也包含了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到支配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 > > 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 辩证的否定观(书: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3.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 - 唯物辩证法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1. 实践与认识 >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78)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 >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去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以这种认识去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理论创新。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3. 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 从实践到认识(P83) >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到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 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对这个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 从认识到实践 >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 (未找到书上来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个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 ### 2. 真理与价值 >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93) >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 -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及发展的无限性。 > -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又有绝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才能够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当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从真理的发展来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终点,又是进一步的迈向真理的绝对性的起点。所以真理既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按照主体的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 >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也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前提。 >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其体现在: > > - (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 - (补)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传承性。 >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 2.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他们能够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含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P135)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当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 >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人们就会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 -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时候,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会起到推动的作用 >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时候,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3.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 >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且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时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4.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P172) > 人民群众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理由: > >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还有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且改造着社会关系。 >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当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1.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P185 35min——39min 此处略显混乱,老师并非完全按书上提供顺序讲解 >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使用价值是指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商品为什么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外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 > - 在一定形式上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 > - 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就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价值规律 >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未找到)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只要存在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一定会存在并且必然会发生作用。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 商品交换必须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的波动**。 >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P190): > >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 商品生产者只有依靠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涨落来调节着自己的生产。 >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4. 消极作用: > - 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 - 阻碍技术进步。(为了保持竞争中的优势) > - 会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会使一部分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积累大量的财富,而另一部分生产条件比较差的的蒙受损失,甚至破产) ### 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 -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不得不考出卖劳动力为生 >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 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地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无增值。 > >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当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 >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最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用,就是资本积累或者叫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 >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 >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 (未找到)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那么不断的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不可避免。 ### 3.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包括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集中体现为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观念上层建筑体现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垄断的资本主义。 >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 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越来越激烈? > > -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 > -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取得一定垄断地位以后,由于存在着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还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 - 社会生产的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在垄断组织之外也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这些非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 > > 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中小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资本,就是金融资本。 >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面又产生了金融寡头。 > >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且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 >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当中的统治的实现:主要通过参与制。 >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到垄断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锐化,以至于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发展,进而就向国际垄断资本扩张,谋求高额垄断利润。 - 经济全球化(P252) >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三个方面: > > - 生产全球化 > - 贸易全球化 > - 金融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 > > -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 -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 - 各国的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这个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与组织保障 ### 2.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原因: > > -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 -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这个是推动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 -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也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 -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 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的产生,它的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替代,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个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1.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补)即16到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 > 19世纪的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这个时候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还有英国的欧文**。这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人物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原因:马恩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 > 马恩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 >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 > 十月革命时间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列宁领导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 - 巩固苏埃政权时期 > -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 新经济政策时期 ### 2.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 > 1.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核心命题) > 2.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 3.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为目的。 > 4. 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这是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 5. 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 6. 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7. 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8.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 9.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 10.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 3. 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历史长期性的原因: > > 1.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很长的时间。 >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 3.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攻的方式从武力变为和平演变。 > 4.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需要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后实现 ### 1.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应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这个方法论的原则主要有: > > 1.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 >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 > 2. 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当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 >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了弊端的根源,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当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当中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并以此做出的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 > 3.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 >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性质是一致的,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 > 4. 只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做具体的描绘 > > 马恩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回答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 > -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 -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 2.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理想也是一定会实现的。他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当中的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 实现现共产主义要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的阶级力量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 > 1. 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 2. 从层次上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 3. 从范围上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